暑假臨近,小朋友的社交生活漸漸增多。除了繼續注意防疫外,全科醫生蘇勇柏醫生提醒家長也要留意兒童因病毒感染而較容易引致的疾病。
傳染病(一)|手足口病
踏入夏天,正是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的高峰期,以往本港衛生署於這段時期也會錄得個案有上升趨勢,或曾有幼稚園、小學出現小型爆發。病因主要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EV71型腸病毒)而起,透過直接接觸到患者的排泄物、呼吸道飛沫或玩具等傳染;而接觸患者身上穿破了的水疱亦能感染。
此症主要出現在五歲以下的幼童身上,由於傳染性頗高,所以很容易在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做成爆發性傳染。惟成人也有機會患上此症,容易與小朋友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家長要加倍警惕。
家長可留意子女有否出現發燒、身體疲倦乏力、食慾不振等病徵,或於手掌、腳掌及口腔三個主要部位,甚至臀部及生殖器官附近長出皮疹、水疱;皮疹大多不痛不癢,水疱則會逐漸收乾結痂,只要護理得宜,消退後一般不會留有疤痕。而於患者舌頭、口腔黏膜、牙肉及上顎位置出現的紅點狀水疱,則會慢慢變成潰瘍,令患者感到疼痛並影響進食、吞嚥。
大部份病徵會於 7 至 10 日內消散,患者一般可自行痊癒,身體亦會對是次感染的腸病毒產生抗體。不過,因腸病毒種類繁多,病癒後亦有機會再患上由其他腸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若患者出現持續高燒、手腳乏力、因吞嚥困難以致出現脫水或體重下降,甚至反覆嘔吐、抽搐、神智迷糊不清、持續嗜睡等,則需盡早求醫,按情況安排住院檢驗及治療。
傳染病(二)|玫瑰疹
玫瑰疹 (Roseola) 也是常見的兒科疾病,由人類疱疹病毒6型及7型(統稱為玫瑰疹病毒)所致。此病症的感染途徑跟手足口病相似,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或接觸受污染的物件而感染,潛伏期由 5 至 15 天不等,在這期間雖然患者未出現明顯病徵,但其傳播性最高。
大多數嬰幼兒患者於兩歲時發病,起初會持續發高燒 3至 5天,退燒後頸部、身軀、以至四肢會出現不痛不癢的紅疹(此時病毒的傳播力已減弱),持續一至兩日後會退卻痊癒。
一般而言,玫瑰疹甚少引發嚴重併發症,大部份患者病情會自行好轉,只需若干紓緩症狀的治療。惟高燒期間,兒童有機會出現發燒抽筋(又稱熱痙攣);家長要保持警覺,一旦發現孩童出現反白眼、手腳抽搐等情況,應立即求診。
傳染病(三)|皮膚疣
此外,家長趁假期帶子女前往遊樂場、波波池、游泳池及更衣室等,往往是最易感染疣病毒的場所。尤其是因為兒童的抵抗力較成年人弱,又喜歡隨處觸摸探索,更加容易「中招」。
皮膚疣具傳染性,是因「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而產生的良性皮膚增生,除了可透過直接接觸感染,一些間接接觸,例如:與患者接觸共用球拍、地板、毛巾和滑鼠等也有機會傳播病毒。其實不論成人或兒童,抵抗力較差的話更易受到感染,因此若同住家人是皮膚疣患者,小朋友感染疣的風險亦大增。
HPV 的潛伏期可長達數月,因此接觸到病毒之後,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會形成肉眼可見的疣。少部分疣有機會自行消失,但也歷時數周至數月。疣存在的時間越長,愈難自行消失,若果沒有及時處理,有機會愈長愈多甚至傳染他人。
由於皮膚疣與其他皮膚問題(例如油脂粒、雞眼等)相似,一般人未必能辨別,應諮詢醫生意見選取合適的治療方案。坊間的皮膚疣治療方法林林總總,有人會嘗試購買疣藥膏、疣藥水,甚至冷凍棒,自行處理問題,結果弄巧反拙,胡亂用藥在孩童身上就更危險了!
原文轉載︰Mameshare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並非治療建議。如有任何疑問,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醫專薈熱線:(852) 9699 1330
電郵:info@medicinone.com
- Like
- Digg
- Del
- Tumblr
- VKontakte
- Flattr
- Buffer
- Love This
- Odnoklassniki
- Meneame
- Blogger
- Amazon
- Yahoo Mail
- Gmail
- AOL
- Newsvine
- HackerNews
- Evernote
- MySpace
- Mail.ru
- Viadeo
- Line
- Comments
- Yummly
- SMS
- Viber
- Telegram
- Subscribe
- Skype
- Facebook Messenger
- Kakao
- LiveJournal
- Yammer
- Edgar
- Fintel
- Mix
- Instapaper
- Copy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