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又潮濕,容易激發各類敏感症狀。除了為人熟知的濕疹,突如其來的蕁麻疹也令不少人渾身痕癢、備受困擾。根據衛生署資料,大約20%的人一生中至少患有一次蕁麻疹!究竟為甚麼會患上蕁麻疹?有甚麼飲食方法能夠減少發作機會?一齊來了解下吧!
認識蕁麻疹
此症俗稱「風赧」,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人士。發病時,患者的皮膚上出現凸起的紅色皮疹,如蚊叮的腫塊。疹狀大小不一,可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包括臉部、背部或四肢等。一段時間後,蕁麻疹或會自行消退,但亦有可能反覆發作。
值得注意,少部分蕁麻疹個案可引致嚴重病徵,包括面部腫脹、氣道及喉頭腫脹而引致呼吸困難,或是腹痛、噁心和嘔吐,感覺頭暈甚至休克等。如遇上述情況,必須立即前往急症室治理。

蕁麻疹的常見原因
蕁麻疹可大致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如發作的時間持續超過六星期便屬於慢性蕁麻疹,幸而大部分均屬於急性個案。引起蕁麻疹的原因相當多,通常是身體對外界特定物質或環境產生過敏反應引起,常見包括:
- 感染:病毒、細菌、寄生蟲
- 食物:如乳製品、蛋製品、堅果、海鮮等
- 藥物:如水楊酸(亞士匹靈)、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抗生素等
- 物質:植物、乳膠
- 昆蟲:蜜蜂、黃蜂、火蟻
- 寵物:毛髮、皮屑
- 環境:如冷、熱、陽光、花粉、灰塵
如何減少蕁麻疹發作?
患上急性蕁麻疹,醫生一般會處方抗組織胺藥物紓緩痕癢及皮疹。惟較嚴重的蕁麻疹,患者就可能需要接受腎上腺素或類固醇藥物注射,或是服用免疫抑制劑等方法改善。惟要從根源減少發作機會,最理想的做法還是確定及避開誘因,而醫生一般會首先建議避免進食高組織胺食物。
組織胺(Histamine)是存在於人體免疫系統的化合物,負責召喚免疫細胞保護身體。人體平時僅需要少量的組織胺,但當有病菌入侵身體、精神壓力影響,或是進食過多含高組織胺的食物等,免疫系統便會變得活躍,令體內的組織胺水平大大提升,甚至過高。當體內過多的組織胺會帶來類似過敏的徵狀,包括:眼睛發紅、痕癢、鼻塞、流鼻水、鼻子痕癢,以及身體痕癢、紅疹或蕁麻疹發作。
必戒4類高組織胺飲食
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的研究,高濃度的組織胺主要存在於微生物發酵產品當中,包括:
1.腌製或罐裝魚類
根據食安中心資料,較易產生組織胺的魚類,例如鯖魚、沙甸魚、吞拿魚及鯷魚,若沒有妥善保存和加工,將會釋出大量組織胺,甚至引致組織胺中毒。

2.酒精飲品
酒類飲品,尤其是紅酒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組織胺,抑制體內的二胺氧化酶,容易引發鼻塞、哮喘等呼吸道病徵。
3.加工肉類
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定義為一級致癌物。例如,風乾火腿、香腸和午餐肉等加工肉類,不但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組織胺濃度也較高。從健康角度出發,任何人士也不宜多吃。
4.發酵食品
腌菜(包括較常見的酸瓜、泡菜)、乳酪、芝士等發酵食品雖含有益生菌成分,但也富含組織胺,對組織胺不耐受的人士食用後,容易產生過敏反應,故不宜食用過多。
另外,亦有減少食用會刺激身體釋放組織胺的食物,如:柑橘類、士多啤梨等酸度較高的水果,或是堅果、花生、朱古力等。
- Like
- Digg
- Del
- Tumblr
- VKontakte
- Flattr
- Buffer
- Love This
- Odnoklassniki
- Meneame
- Blogger
- Amazon
- Yahoo Mail
- Gmail
- AOL
- Newsvine
- HackerNews
- Evernote
- MySpace
- Mail.ru
- Viadeo
- Line
- Comments
- Yummly
- SMS
- Viber
- Telegram
- Subscribe
- Skype
- Facebook Messenger
- Kakao
- LiveJournal
- Yammer
- Edgar
- Fintel
- Mix
- Instapaper
- Copy Link